来源:短剧之家人气:61更新:2024-10-04 18:54:46
(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)
原文出自:《电影手册》423期-1989年9月刊
原文作者:Sonia Kronlund
译文首发:公众号“远洋孤岛”
译文如下:
在拉普兰的一家公路餐馆里,泰斯托·卡苏里宁的父亲在自杀前将汽车钥匙交给了儿子。卡苏里宁驾驶着这辆美国敞篷车(顶篷敞开着)启程,但毫无目的、只是向南行驶。看到这些开场画面,我们可能以为《升空号》将会是一部公路片,充满漂泊、等待与迷失的主题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这部充满活力的影片不断打破我们的预期,先是不断暗示某些经典电影类型的套路,然后再巧妙地偏离它们,尽管影片也承认受这些电影影响。实际上,《升空号》(作为由《天堂孤影》所开启三部曲的第二部【译者注:阿基“无产阶级三部曲”包括《天堂孤影》《升空号》《火柴厂女工》】)直奔主题,以预先设计和精心计算的方式推进情节,时常还带有挑衅的意味。对考里斯马基的影迷而言,可能显得有些程式化或做作。对其他观众而言,这部电影依然保持着神秘感,场景以惊人的速度和简洁呈现(影片长度很短,仅有74分钟),但其简约与坚定并不妨碍其深度,甚至还带有几分极具芬兰特色的幽默。
忠于自己的参考,《王子复仇新记》的导演在这里依然保持着浓厚的莎士比亚风格。需要知道的是,在《暴风雨》中,阿里尔【译者注:《升空号》片名为Ariel】确实是那个必须平息风暴并确保船只在搁浅后重新启航的精灵。在影片中,“阿里尔”是那艘船的名字,它带着卡苏里宁、他的朋友和儿子离开芬兰并前往墨西哥。而正是这种抒情的意境,最终开启了三部曲第三部的序幕。
但在《升空号》中,最令人惊叹且无疑也最具技巧的地方,是考里斯马基如何利用这部影片迅速回顾其他电影的方式。《升空号》作为一部集所有电影类型于一身的影片,在开头是公路片,在进行社会批判时显得像纪录片(影片献给芬兰现实的记忆),在冒险段落是警匪片,其处理方式接近无声电影,歌曲使其具备音乐片特点,在导演考里斯马基眼中及其幸福结局来看它是喜剧片,而在心理刻画上它又是一部爱情片。简而言之,这是一部因像所有电影而显得无特定风格的影片,如果要说其相似之处,那这无疑就是考里斯马基式风格。
另外,在《电影手册》第418期(1989年4月刊)上,曾为阿基两部电影(《天堂孤影》《王子复仇新记》)撰稿的Frederic Strauss也在戛纳电影节后对阿基当时的新片《升空号》撰写了一段文字,如下:
芬兰特质
《升空号》是考里斯马基为纪念芬兰现实而创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,第一部是《天堂孤影》,他正准备拍摄三部曲最后一部《火柴厂女工》,而《列宁格勒牛仔佂美记》的混音也已完成,或许会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。在《升空号》中,我们看到了之前考里斯马基作品中的地点、角色和情感元素(一个关于爱情和工作、黑帮和冒险的工人的故事)。这部对话极少的电影在叙事和拍摄手法上也展现了局限性,无论是对话还是场面调度(镜头通常在流畅而简单的动作中淡入淡出),仿佛只是为了验证在《天堂孤影》中所揭示的芬兰社会现状的问题。然而,导演对工人世界的观察依然准确,他以原始的方式捕捉工人的面孔,以简洁而尖锐的方式概括了人们稍显平淡称之为社会气候的沉重感。这种不愿屈服于任何说教式论述的意图,反而可能会对影片造成影响,从而增加了其轻盈感,而考里斯马基还告诉我,他对《王子复仇新记》的反响感到失望,因为在他看来,没有人真正认真对待其政治维度。在论坛上展示电影的考里斯马基略显醉意,让人想起法斯宾德:身材魁梧、精力充沛、面无表情。当我问他是否打算在柏林看几部电影时,他回答说:“我连续拍了三部电影,接下来我要喝三天酒,星期一再回去工作。”芬兰的光线只给电影导演留出从4月到9月的拍摄时间,剩下的时间都是黑夜,而考里斯马基深知拍摄生活严酷的滋味。
往期阿基·考里斯马基相关《电影手册》译文:
《电影手册》407期:评《天堂孤影》(1986)《电影手册》413期:评《王子复仇新记》(1988)《电影手册》801期:评《枯叶》(2023)《电影手册》801期:采访吉姆·贾木许(关于阿基)如果喜欢短剧之家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,站内广告是本站能持续为大家服务的立命之本还望顺手支持一下^_^
Copyright © 2019-2024 · 短剧之家 www.n2ping.co